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的整理与研究

评论358

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

第一节 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的定义与源流

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指具有特定动作与步骤,特定名称和主治功用的一类手法。最早的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记载见于明代徐用宣在永乐年间(1403一1424年)著成的《袖珍小儿方》,其第十卷为徐氏家传《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其载复式手法两种,即“龙人虎口”与“苍龙摆尾”。最早的复式操作手法不仅数量少,操作简单,适应症也限于当时的儿科急症惊风。但它毕竟开创了多穴位多手法联合运用的先河。四明陈氏撰成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收录有小儿推拿复式手法二十余种,其中包括黄蜂出洞、水底捞月、退天河水、天门入虎口等;治疗范围大有拓展,除用于惊风外,还用于寒热不调、无汗、高热、吐泻、虚热、寒痰、黄肿等。从而奠定了小儿推拿复式手法的基础。以后的小儿推拿著作大都以此为蓝本,进行增添与改良。

 

第二节 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的名称

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在历代著作中有不同的名称,明代徐用宣《袖珍小儿方•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称为“大手法”,稍后的《按摩经》称为“手诀”,
《小儿推拿全书》归纳为“十二(式)手法”,《推拿指南》则以“大手术”命名之。单纯的手法仅一招一式,如推法、揉法、摩法、捣法等,为某一手法作用于某一穴位,较为简单。而复式操作手法步骤多,穴位多,又为小儿推拿所独有,故古人以不同的名称称谓之,以示其与成人推拿和简单推拿手法的区别,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颇具创新性。

复式操作手法名称是以手法动作的形式,作用的穴位或临床治疗作用等而综合制定的。有的根据操作时的形象而定,如“苍龙摆尾”、“双凤展翅”、“老虎吞食”等;有的依据手法和穴位而定,如“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有的根据操作时的主治功用命名,如“止泻四法”、“飞经走气”等。

 

第三节 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的特点

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乃小儿推拿手法特色,至今在临床广泛运用。

1.复式操作手法涉及穴位、多手法联合运用。其疗效较单一手法及穴位显著与全面,备受历代推拿学者重视。与单式手法相比,单式手法仅一招一式,复式手法乃多法联合;单式手法穴位单一,复式手法同时运用较多穴位;单式手法可用于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如推法有推攒竹、推七节骨、推板门、推箕门之不同,而复式手法为多穴位、多手法既定成俗,只用于特殊固定的部位和穴位。

2.复式操作手法涉及关节运动。并非所有复式操作手法都是多穴位多手法联合运用。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有些复式手法其实是单纯的某一运动关节的手法。如摇1
肘、苍龙摆尾、揉耳摇头等。这与小儿推拿手法以按抑类为主,运动关节类手法少于运用。就没有设立专篇的必要,而以明确的复式操作手法的形式出现有关。

3.复试操作手法操作时间和次数相对恒定。单式手法的操作时间和次数常常因为小儿疾病的不同而变化,如外感引起的不欲饮食和脾虚不欲饮食,补脾经操作的时间和次数就不同。而复式操作手法以“遍”为单位,为多个动作复合而成,每个动作操作的次数和时间是相对恒定的,从而使完整的复式手法操作的时间相对恒定。如肃肺法、搓摩胁肋、黄蜂出洞等。

4.复式操作手法在小儿推拿著作中,普遍存在同名异法和同法异名现象。所谓“同名”即手法名称相同,“异法”则指其操作方法不同。同名异法是指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中,虽然冠以相同的名称,但具体操作方法却不同。有的差别不大 ,如运土入水
,一法运至小指根,另一法运至小指尖;有的却大相径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则牵拉双耳。根据统计,运用较多的32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中一名一法只有14种;同名异法高达18种。最多的黄蜂入洞法竟然达到7种操作方法之多。

从明代的《看惊掐惊口授手法论》和《按摩经》到民国时期,期间历时约四百年,小儿推拿专著共几十本。在这些书中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的数量只从当初的二十多种增加到了三十多种,名称变化并不大。但其操作方法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后来的许多操作方法完全异于前者。可以说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发展与演变的重要特征就是同名异法。这给后世整理与运用带来了困惑。本教材整理其具体操作方法的依据主要为历代原文和各地目前可见的常规操作方法。表1详细列出并考证了同一名称下,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的变异内容。

 

第四节,小儿推拿常用复式操作手法

1. 黄蜂入洞法

【文献】

《秘传推拿秘诀》 :“黄蜂入洞:医将二大指跪入两耳数十次,能通气,如前所云,板门掩耳门俱是,余皆非。”

《幼科推拿秘书》:“黄蜂入洞: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中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用此法汗必至,若非重寒阴症不宜用,盖有清天河捞明月法。”

《按摩经》 :“黄蜂入洞: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

《小儿推拿广意》:“黄蜂入洞: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府之中,左食指靠府,右食指靠关,中陷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

《幼科铁镜》 :“婴儿脏府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

《厘正按摩要术》:“十大手法,法治乳滞感寒。••••••。按风门:风门即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陷中,将两大指背跪按两耳门,所谓黄蜂人洞法也。此温法亦汗法也,最能通气。”(按:法同《小儿推拿广意》黄蜂人洞法。)

《推拿三字经》 :“••••••名黄蜂入洞,可以发汗,可以止汗。”(按:法同《幼科推拿秘书》。)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黄蜂入洞法:大热。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按:此即《按摩经》黄蜂出洞法。)

《万育仙书》:“黄蜂入洞治阴症,冷气冷痰俱灵应,黄蜂穴在中指根之。”

【操作】

(1)揉两鼻孔下:医者以一手食中二指并列,置于两鼻孔下,轻揉之20~30次(图6-1)。
功效:作用同上,适用于鼻炎,鼻窦炎,感冒,耳窍堵塞等症。

(2)双风灌耳法: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或两手掌心(或板门穴)正对两耳窍,快速密闭之,持续数秒,然后突然放开,反复操作10次左右。

功效:开关通窍。治疗小儿耳鸣耳聋,鼻塞,流涕,头昏头痛等症。

(3)按揉天河水:医者以两拇指指腹从总筋起,逐一交替向上按压,直至肘横纹止,操作20~30次。
功效:疏风解表,治疗各种感冒。

(4)揉外劳宫:医者辅手屈患儿小指并固定,仰掌,推手中指指腹揉外劳宫50~100次。
功效:性热,能温能升,治脏腑寒证,并透达疹子。

 

2. 黄蜂出洞法

【文献】

《按摩经》:“黄蜂出洞最为热,阴症白痢并水泻,发汗不出后用之,顿教孔窍皆通泄。”、“黄蜂出洞,大热。做法:先掐心经,次掐劳宫,先开三关,后以左右二大指从阴阳处起,一撮一上,至关中、离坎上掐穴。发汗用之。”

《保赤推拿法》:“黄蜂出洞法,先掐总筋,掐内劳宫,分阴阳,次以左右两大指,从阴阳穴正中处起,一撮一上,至内关,又在坎离穴上掐。此法大热,发汗用之。”

【操作】

(1)医者辅手握患儿手腕,推手掐揉心经9次(图6-2-a);掐内劳宫9次(图6-2-b);掐揉或捣小天心9次(图6-2-c);分推手阴阳与按阴阳二穴15~30次(图6-2-d),为1遍。操作10遍左右。

功效:性大热,发汗解表,止泻,定惊。治疗外感风寒,恶寒无汗,还能增进睡眠,适用于躁扰不宁。

(2)医者两手拿持患儿左手,两拇指分别掐于总筋和内劳宫穴,同时掐15~30次,再分手阴阳15~30次,然后两拇指交替向上按压,直至内关穴。最后两拇指分别掐坎、离二宫15~30次,可操作15~20遍。

功效:同上

3. 猿猴摘果

【文献】

《按摩经》:“猿猴摘果势,化痰能动气。”、“猿猴摘果,以两手捏儿螺蛳骨上皮,摘之,消食可用。”

《万育全书》 :“猿猴摘果:消食化痰,医以两指摄儿螺蛳骨上皮摘之;又用两手拿儿两手虎口,朝两面揉之。”

《小儿推拿全书》:“猿猴摘果,祛痰截疟之先锋。”、“猿猴摘果法:左手大指、食指交动,慢动。右手大指、食指,快动,上至关中,转至总筋左边,右上至关上。”

《小儿推拿广意》:“猿猴摘果:此法性温,能治痰气,除寒退热,医用左手食中指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寒症医将右大指从阳穴往上揉至曲池,转下揉至阴穴,名转阳过阴;热症从阴穴揉上至曲池,转下揉至阳穴,名转阴过阳,俱揉九次。阳穴即三关,阴穴即六腑也,揉毕再将右手大指掐心肝脾三指。各掐一下,各摇二十四下,寒症往里摇,热症往外摇。”

《幼科推拿秘书》:“猿猴摘果,此截疟疾,并除犬吠人渴之症良法也,亦能治寒气除痰退热。其法以我两手大、食二指提孩儿两耳尖,上往若干数,又扯两耳坠,下垂若干数,如猿猴摘果之状。”

《秘传推拿妙诀》 :“猿猴摘果:医人将手牵病者两手,时伸时缩,如猿猴摘果样。”
【操作】

(1)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夹持患儿两耳尖向上提拉20~30次(图6-3-a),再挟持两耳垂向下牵拉20~30次(图6-3-b),如猿猴摘果状。

功效:健脾行气,化痰,镇惊。治疗寒积腹胀,小儿惊惕不安,夜眠哭闹,四肢抽搐等症。

(2)医者坐于患儿身前,用两手拇指、食指捏患儿螺蛳骨上皮(螺蛳骨的位置在尺骨小头桡侧缘上方缝隙处,相当于手太阳经“养老穴”处),一扯一放(图6-3-2),可操作20~30次。

功效:健脾胃,化痰食。用于治疗小儿食积,寒痰,疟疾等症。

(3)医者牵患儿两手,主动用力使患儿手臂被动完成一伸一缩的动作,如猿猴摘果样,可操作20~30次。
功效:健脾消食。用于治疗小儿厌食,食积等症。

(4)患儿仰掌,医者辅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分别捏住患儿阴池和阳池穴。推手拇指根据临床证候的寒和热之不同,选取操作方法。寒证从腕横纹桡侧(阳池)起,沿三关向上缓缓按压至肘横纹,再从六腑线路逐一按压退回至腕横纹尺侧(阴池)止,名为转阳过阴,反复操作9遍;反之,若为热证,应从腕横纹尺侧起沿六腑线路按压至肘横纹,再沿三关线路返回至腕横纹桡侧(阳池)止,名为转阴过阳。两法按揉完毕,均应以推手大指依次掐中指心、食指肝和拇指脾经,各掐1次,并摇动24次,摇动的方向为寒证逆时针,热证顺时针。

功效:性温,化痰行气,除寒退热。治疗小儿痰多,胸闷,腹胀,腹痛,发热等症。

4. 揉耳摇头

【文献】

《保赤推拿法》:“揉耳摇头法,于掐天庭各穴后,将两手捻儿两耳下垂,揉之,再将两手捧儿头摇之。”

《幼科铁镜》:“将两耳下垂尖捻而揉之,再将两手捧头而摇之,以其顺气。”

【操作】

(1)医者以双手拇、食二指指腹分别相对用力揉捻患儿两耳垂30~40次(图6-4-a),两手捧儿之头部,左右摇动10~20次(图6-4-b)。

功效: 镇惊,调和气血。治疗小儿惊风,抽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症。

(2)医者先以拇指甲掐患儿眉心、天庭、百会。每穴掐5次左右,其余方法同上。
功效:同上。
临床可两法合用,即先点穴,后揉捻耳垂与摇头部

5. 按弦走搓摩

【文献】
《按摩经》:“按弦走搓摩,动气化痰多”“按弦搓摩:先运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手轻轻慢慢而摇,化痰可用。”

《小儿推拿广意》:“按弦搓摩:医用左手拿儿手掌向上,右手大食二指自阳穴上轻轻按摩至曲池,又轻轻按摩至阴穴,如此一上一下,九次为止;阳症关轻腑重,阴症关重腑轻,再用两手从曲池搓摩至关腑三四次,医又将右大食中掐儿脾指,左大食中掐儿肘,往外摇二十四下,化痰是也。”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按弦走搓摩法:先运八卦;后用二大指搓病人掌、三关各一搓;二指拿病人掌,轻轻慢慢如摇,化痰甚效。”

《幼科推拿秘诀》:“按弦走搓摩,此法治积聚屡试屡验,此法开积痰积气痞疾之要法也。弦者勒肘骨也,在两胁上。其法着一人抱小儿坐在怀中,将小儿两手抄搭小儿两肩上,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下,积痰积气自然运化。若久痞则非一日之功,须久搓摩方效。”

《厘正按摩要术》 :“按弦搓摩法:法治痰滞。••••••。”(按:法同《小儿推拿广意》。)

【操作】

(1)抱患儿坐位,背对医者,较大患儿,让其两手交叉,搭于头顶。医者双手并拢,置于其腋下,从上至下先推抹5-8次(图6-5-a),后从腋下起,来回搓摩直到腹部(图6-5-b)。当搓至肚脐平面时,就势点按两侧天枢穴(图6-5-c),然后一拂而起(图6-5-d)。因手掌贴紧皮肤如按弦之状而得名。操作10遍左右。

功效:理气化痰,消积散结。治疗小儿痰多咳嗽,胸闷憋气,食积,腹胀,腹痛,疳积及肝脾肿大等症。

(2)患儿仰掌,医者运内八卦9次,然后按揉内关及其上下部位,再握住患儿手摇动。操作20~30遍。

功效:消痰食,宽中行气。治疗小儿痰多,胸闷等症。

(3)医者辅手握患儿手掌向上,推手大指与食指捏住手腕两侧的阳池与阴池(图6-5-2-a)。两指同时用力向上捏拿至肘横纹(图6-5-2-b)。阳证于前臂桡侧三关用力比六腑轻。阴证于尺侧六腑用力比三关轻。后沿原路返回,如此一上一下,操作9次。按揉之后,医者以推手拇指和中指挟持住患儿拇指,以食指指甲掐其拇指脾经3-5次(图6-5-2-c);并以辅手拇指与中指固定肘部,以食指甲掐肘部(图6-5-2-d)。掐毕,顺时针方向摇动肘关节24次(图6-5-2-e)。

功效:健脾化痰。治疗小儿脾虚痰多等症。

6.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文献】

《幼科推拿秘书》:“此治痢疾水泻神效。此治泄痢之良法也。龟尾者,脊骨尽头闾尾穴也。七节骨者,从头骨数第七节也。其法以我一手,用三指揉脐,又以我一手,托揉龟尾。揉迄,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水泻专用补,若赤白痢,必自上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泄,推第二次,再用补。先去大肠热毒,然后可补也。伤寒后,骨节痛,专擦七节骨至龟尾。”

《小儿推拿全书》 :“揉龟尾并揉脐,治水泄,乌纱,膨胀,脐风,急慢惊风等证。”

【操作】

(1)患儿仰卧,医者以食中无名三指并拢,以中指置于肚脐缓缓揉动2~3分钟;令患儿俯卧,用中指置于尾骨端下的凹陷,即龟尾穴,缓缓揉2-3分钟。后以小鱼际于大椎和龟尾之间擦之令热。

功效:若从上至下擦为清为降,治赤白痢疾;若从下至上擦为补为升,治水泻不止。实证可先清后补。

(2)患儿仰卧,医者立其右侧,先以中指揉肚脐约3分钟(图6-6-a),后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各3-5分钟(图6-6-b)。患儿俯卧位,医者辅手中指勾揉龟尾(图6-6-c),推手手掌分别于第4腰椎至尾骨尖(七节骨)行揉、振、推、叩、擦等手法以局部潮热为度(图6-6-d)。

功效:实证方向向下,治疗腹痛,便秘。虚证方向向上,治疗小儿泄泻。

7. 水底捞明月

【文献】

《按摩经》:“水底捞月最为良,止热清心此是强……”、“水底捞月:大寒。做法: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亦属热。”

《秘传推拿妙诀》:“水里捞明月:凡诸热症,热甚以水滴病者手中,医人用食指杵从内劳宫左旋如擂物状,口吹气随而转数回,经推上天河,又仍前法行数次,此退热之良法也。但女右旋。”

据《幼科铁镜》手掌正面图中注:用冷水旋推,旋吹为水底捞明月。
《幼科推拿秘书》:“水底捞明月、此退热必用之法也。水底者,小指边也。明月者、手心内劳宫也。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尖旁推至坎宫,入内牢轻拂起,如捞明月之状。再一法,或用凉水点入内牢,其热即止。盖凉水心肌、行背上、往脏腑。大凉之法,不可乱用。”

《保赤推拿法》:“水底捞明月法:先掐总筋,清天河水,医人以四指皆屈,随以中指背第二节、第三节骨凸起,浇新汲凉水于儿掌心,往右运劳宫,医人以口气吹之,随吹随推,大凉,治一切热症,最效。”

《万育仙书》:“水底明月,此大寒法。医以大指曲仰,用背节于内劳宫右旋数回,竟推入天河;或用中指背节运转亦得,若左运则属热矣。”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水底捞明月主化痰、潮热无双。”、“水底捞明月法:大凉。做此法,先掐总筋,清天河水,后以五指皆跪,中向前跪,众指随后,如捞物之状。”

《小儿推拿广意》:“水里捞明月:法曰以小儿掌向上,医左手拿住右手,滴水一点于儿内劳宫,医即用右手四指扇七下,再滴水于总经中即是心经,又滴水天河水即关腑居中,医口吹气四五口,将儿中指屈之,医左大指掐住,医右手捏卷,将中指节自总上按摩到曲池,横空二指,如此四五次,在关踢凉行背上,往腑踢凉入心肌。此大凉之法,不可乱用。”

《厘正按摩要术》 :“水中捞月法,法主大凉••••••。”(按:一法同《小儿推拿广意》);另一法同《幼科铁镜》“水底捞明月”。

【操作】

(1)医者以辅手握持患儿左手四指,推手食、中二指固定其拇指。以推手拇指指端自患儿小指尖(图6-7-a),沿小指掌面至指根(图6-7-b),经小鱼际至小天心,后转入内劳宫旋推(图6-7-c),其状如捕捞,后一拂而起。共操作30~50次。亦可将冷水滴入患儿左手掌心,以拇指或中指端旋推(图6-7-2),边推边吹凉气。

功效:性寒凉,有退热之功。用于小儿发热。

(2)先掐总筋9次,清天河水9次,五指屈曲,中指较余四指稍前,用中指指间关节髁在内劳宫旋推9次,如捕捞之状。可操作15~30遍。

功效:退热,祛痰。治疗小儿高热痰多。

(3)医者先滴凉水于患儿内劳宫穴,并用四指对此处扇风,再滴凉水于心经及天河水,口吹气,然后从总筋推到曲池。可操作15~20次。

功效:性寒凉,清热解毒。治疗小儿高热。

(4)医者辅手固定患儿左手,使之仰掌,滴水于患儿内劳宫穴处,推手拇指旋推掌心,并用口吹气。操作30~50次。有退热之功。

 

8. 二龙戏珠

【文献】

《小儿按摩经》:“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治惊。眼向左吊则右重,右吊则左重;如初受惊,眼不吊,两边轻重如一;如眼上则下重,下则上重。”

《小儿推拿广意》:“二龙戏珠:此法性温,医将右大食中三指捏儿肝肺二指,左大食中三指捏儿阴阳二穴,往上一捏一捏,捏至曲池五次。热症阴捏重而阳捏轻,寒症阳重而阴轻,再捏阴阳将肝肺二指摇摆二九三九是也。”

《幼科推拿秘书》:“二龙戏珠:此止小儿四肢掣跳之良法也。其法性温,以我食将二指,自儿总经上、参差以指头按之,战行直至曲池陷中,重揉,其头如圆珠乱落,故各戏珠,半表半里。”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二龙戏珠法,医大指二食指并向前,两小指在两旁徐徐向前,一进一退,小指两旁掐穴半表里也。”

《万育仙书》:“二龙戏珠:温和法。医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有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

《动功按摩秘诀》:“凡治惊作此法。以两手提儿头摇之,其处在耳前稍上,有名‘二龙戏珠’。”
【操作】

(1)医者两手从两侧握住患儿左手,使其前臂伸直,掌心朝上。两拇指自患儿总筋穴起,相互交替逐指按压前臂正中,直至肘横纹,于肘部重点按揉曲池穴数下,此为1遍,操作10遍左右(图6-8-1)。

功效:镇惊,调和气血。治疗小儿惊风,夜卧不安等症。
(2)患儿坐位,医者辅手拿捏患儿食指和无名指指端,推手拇食二指捏按住患儿阴池、阳池两穴(图6-8-a),并由此边按捏边缓缓向上移动,直至按捏至曲池(图6-8-b)。如此操作5次(寒症重按阳穴,热证重按阴穴。),然后辅手拿捏住腕部阴、阳二池,推手捏住患儿食指和无名指指端摇动20~30次(图6-8-c),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各摇动20-30圈。

功效:调理阴阳,通阳散寒,清热镇惊。治疗小儿寒热不和,四肢抽搐,惊厥等症。
(3)医者两手从上向下快速捏揉患儿两耳廓,共9次,如嬉戏之状,然后用食中二指在儿两鼻孔下按揉9次。可操作10遍左右。
功效:镇惊,通鼻窍。治疗小儿惊惕不安,鼻塞等症。

9. 取天河水

【文献】

《厘正按摩要术》:“推天河水,天河水在总筋之上,曲池之下,蘸水由横纹推至天河为清天河水;蘸水由内劳宫推至曲池为大推天河水;蘸水由曲池推至内劳宫为取天河水。均是以水济火,取清凉退热之义。”

【操作】

暴露患儿左前臂,医者以拇指蘸冷水,由洪池穴下推至内劳宫穴,操作100~300次(图6-9),亦可用食中二指指腹推。

功效:清热退烧。用于治疗小儿热病,发热,汗出不解等症。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