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突、缺盆与小儿咳嗽穴的操作与意义

评论454

既然肺系疾病最常见,那么小儿推拿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肺系疾病的研究上。

如何提高小儿推拿治疗肺系病症的疗效就成为了他日夜思考的问题。

要获得突破,首先要对研究的目标进行研究,要全面掌控其基本情况。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小儿推拿著作,在文献中一旦发现有关咳嗽、发烧、感冒、哮喘、痰浊等与肺系疾病相关的文字或经验,他就用心去读,去记,去感悟。几年下来,他的心中满载着如下的经验---食指与无名指罗纹面直推或旋推清肺平肝,掌心运内八卦化痰降气,掐总筋分手阴阳调寒热,寻找小指掌指关节和掌横纹之间的细小纹路(掌小横纹)按揉以化痰,前臂掌侧正中线向上直推天河水清透邪气,运内劳宫清热,运外劳宫逐寒,掐中指甲两旁左右端正镇静化痰,掐揉二扇门发全身和脏腑之汗,拿肩井开通气血,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枝),拿列缺通治久感、新感,还能定惊。看到这些,他不得不再次发出小儿“百脉皆汇于两掌”的感叹!他还发现,所有这些操作都以按抑类手法为主,即都是推啊,揉啊,摩啊,擦啊,点按啊!

这些手法他也用,但用的时候心里总在捣鼓。“在手掌上操作,治疗的却是肺系疾病。肯定只有通过一端联系两掌,另一端联系于肺系的某个连络系统来实现。”他提出了假说。

在他看来,这种系统目前还只有经络比较符合要求。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就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而经络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经络的实质至今没有弄清楚。到底有没有经络还是一个未知数。就算有!在小儿推拿中的解释和运用也存在问题。因为针刺始终是一个点。只有点,才可能被线性的经所串上,或被网状的络网住。由于每一条经络总是从脏腑发出。因此,被经串上的和被络网住的那个点才可能对相关脏腑进行调节。但位于小儿两掌的那些穴位却很少是一个点。它们大多是线状或面状,如掌小横纹、大肠经、天河水、五经穴等。线状穴位与经络平行还可能被经络串起来。但如果它们的方向与经络垂直或有一定角度呢?那这个串不但不好穿,穿起了也很难看。更不用说象内、外八卦这些圆圈,以及两个点的二扇门了!因此,小儿推拿到底是不是经络在起作用,至今他也不敢肯定。于是,他认为小儿推拿的重点应该放在脏腑的体表投影区直接操作。他有一句名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好医生。但如果头痛不知道医头,脚痛不知道医脚更不是好医生!”在他眼里,推拿以手操作著称。这种操作可以发生于人体体表的任何一个部位。当这个部位就是病变所在,或者就是病变脏腑的体表投影时,手法的良性刺激作用一定会在这个部位显现,就会对局部气血产生调节,并极易通过这个部位,通过体表投影的那个脏腑的传导、感知与整合而调节那个脏腑,进而影响全身。所以,当他在《幼科推拿秘诀》中看到擦肺俞发汗止咳时,就竖起了拇指。当他在《幼科集要》中看到发明胸腹部操作的“开璇玑”来通调三焦,顺气降逆时,就点赞。他特别推崇湘西小儿推拿流派的膻中穴顺气化痰,定喘穴定喘祛寒和创新穴创造出来的止咳化痰的奇迹。他也理解了三字经流派为何要套用主要在脘腹部和背部操作的源于河北的脏腑点穴流派技术。所有这些,让他有了一种直觉,即后期小儿推拿所增加的胸背部穴位和操作,是历史的必然,是学科的进步,值得充分肯定和学习。他常常一边用拳深沉地叩击着孩子的胸背,一边用拇食二指轻拈着孩子的无名指(肺经)问学生:“你说哪一种刺激更容易影响和刺激到胸廓里面的肺呢?”

再说按抑类手法。那是一种用手直接在操作部位上的运作。在他看来,仍然难以撼动肺系。因为那种揉啊,推啊,点啊之类的小儿推拿手法都很轻柔,轻柔得象羽毛,象佛尘,一带而过,哪能深透下去呢?每个穴位上的操作时间也不过3-5分钟,有些流派整个操作可能只有5分钟,分配到各个穴位上的时间就只剩下几秒或几十秒了。对此,他有些不理解。在他看来,如果推拿治病的机理是靠手法对穴位和皮部的刺激的话,那么时间太短,刺激量都没有上去,怎么能期望穴位去感应,去传导这种冲动,又怎么能期望脏腑去对这种冲动进行整合与作出反应呢?因此,他一贯提倡小儿推拿要有时间保证。他认为每次小儿推拿至少应在20分钟以上。

他这样认为,也这样做了。甚至每次推了更长的时间。但还是没有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他对着胸廓发愁了。他看见了厚厚的胸大肌和宽宽的背阔肌,它们紧紧地固围着胸廓。胸背部的肌肉与四肢肌肉的最大不同是在挠它的时候会收缩,从而引得孩子一阵扭妮,一阵耸肩,一阵怪脸。这时候,单纯的推按与点揉就会受到这种干扰而难于专一。他盯着由脊柱、胸骨和肋骨构成的胸廓。虽然它们不如颅骨坚实,但毕竟是骨头做成的笼子,不容易发生形变。胸廓有效地屏蔽了外界的声音和光照,也隔绝了牵拉挤压胸背部肌肉所引起的刺激。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在肺俞、定喘、膻中,甚至是创新穴等处所采取的任何摩擦、按揉和拿捏等手法其实如同擦皮鞋一样,基本对里边的脚趾头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让他想起了“隔靴搔痒”的成语!

如果运用振法、叩击类手法呢?振法是高频率的振动。叩击类手法单次是急促瞬间振动,连续叩击就是连续不断的宽频率的振动。他坐在示波器前面认真观察和分析这两种方法。他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一种波。

“波是具有穿透能力的啊!”他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的确,以振法和叩击法为代表的震憾类手法显然比只在平面上摩擦或只是纵向的挤压更容易撼动体内组织。这是他对振法和叩击法的特殊机理的阐释。

不过,很快,他的这种发现和他刚刚有的兴奋和喜悦就烟消云散了。

原来,他的目光停留在了肺表面上的那层膜上。

那是一个名叫胸膜的扁平的双层囊。内层很薄、透明,就贴在肺的表面,外层比较厚实,与骨性胸廓相连。内外两层之间相对密闭,呈现负压,内部还有一些液体起着润滑和缓冲作用。他想,就算具有振动特质的振法和叩击类手法透过了肋骨,那种振动也会被胸膜吸收而最终消失在黑洞洞的腔隙里,而难于被肺所感知!

想到这里,他有些沮丧,心情很不愉快。

“真没有方法和机会撼动肺叶了吗?”他再一次问自己。

由于有了发明健脑益智推拿法的经历。那可是他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一套能够刺激到坚固的颅骨内的大脑组织的方法。所以,这次,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由胸骨、肋骨和胸椎所构成的那个笼子。

这个笼子象一座塔。下面大上面小。从上向下看时,他发现塔顶居然没有封闭!

“上面敞着?”他有些高兴。开始用手指在胸廓上面比划着。

“有门!”他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

他将目光聚焦在了胸廓最上面的三个深深的坑里。他突然记起了西医关于这三个坑的著名的用于诊断哮喘的“三凹征”。

他想“只要呼吸急迫,那里就会凹陷。”

“那里不凹陷了,呼吸会不会平稳?”。

“我能让它们不凹陷吗?”他不断地自问自答。

其实,这三个凹陷就是人身上的三个小小的盆子。中间一个位于胸骨上窝,圆的,完整的,叫天突。

“哪里是天突喔?明明是天坑(盆)!”他有些感慨。

天盆两侧的锁骨内侧还有两个狭长的,缺了半边的坑,古人真叫它们为缺盆。

当他用手指深深地插入自己身上的这两个穴位时,他立即感到整个前臂和前胸都麻木胀痛得不得了。同时还伴有剧烈呛咳。他自己就因为这一刺激而咳得呕吐了起来。

咳完,吐完之后,他觉得胸中的窒闷没有了。就像沉闷的雾霾被一阵风刮走一样,随着痰涎的咳出,他突然觉得胸中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痛快感觉,他甚至觉得就是心花怒放。

对照文献,他发现天坑和缺盆早在《内经》就有记载。《针灸甲乙经》更明确指出其良好的止咳效应,指出“咳嗽,血,缺盆主之。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关于如何“主之”。他请教了他的老师。老师虽然退休,可仍然天天临床。她可是著名的针灸专家,有着丰富的针刺这几个穴位的经验。讲病案的时候,他听得津津有味。最后老师象课堂上强调重点一样反复叮嘱他要小心和谨慎。老师说“因为那个坑里有大血管、大神经,还有气管。如果刺深了,或偏了,可是要出大问题啊!”

“Yes sir”他一边举起右手,一边说“请老师放心,我不针刺!”

“不针刺?”

“对!你忘了我从事推拿啊!”

“哎—你看我这记性?!”

但天突与缺盆为什么能止咳化痰呢?传统腧穴理论中当然有很多种说法。他发现,文献关于这两个穴位功效的记载相互矛盾。一方面肯定它们能止咳,但另一方面又说它们能致咳。

“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天突,他开始用中指揉起来。轻轻地,缓缓地,每揉3次还略向下按并振动1次。边揉边在口中聚集着唾液,当唾液盈口时,再慢慢吞入。说也奇怪,揉了几分钟,吞咽了几次唾液,他的嗓子犹如焦渴干裂的土地迎来了及时雨。原来的干燥、发痒、灼热和气急上冲都没有了。在喉咙清润、凉爽的同时,他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咽喉好受了,由咽喉不适所引起的咳嗽自然也就没有了。但同样是中指,如果深深地插入天突,直接刺激气管,则会引起剧烈咳嗽,甚至呕吐。

通过这样的试验,他对天突的运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总结到:“因为咽喉所引起的咳嗽一定要操作轻,使咽喉清爽。因为痰浊所致的咳嗽一定要操作重,促使痰液排出”。当然,他在临床常常是轻重交替,既排痰顺气,又清利咽喉。当然,后来通过反复实践和比较,他找到了他称之为“咳穴”的更加有效的穴位--天突穴上1寸。每次只要适合催吐催咳,他只需要在哪里按压,再横向一拨,患者立即就会咳嗽、气喘或者呕吐。

关于缺盆。他是特别推崇的。因为它的下面有迷走神经。那是人体最长的一对脑神经。从大脑发出后,向下走行,广泛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心血管等内脏器官。点按缺盆有很好的调节呼吸、消化和心脏的功能。而且,这种调节在从事推拿的他看来,是既快捷,又有疗效保证的。

在手法上,他在比较了点法和按法之后,最终确定了按法。在分别比较了拇指、食指、中指单指按和食、中、无名三指并拢按之后,最终确定了食指按。他建立的标准是:抱儿同向坐于腿上,两拇指置于肺俞,虎口卡于肩上,两食指指腹贴于两缺盆。操作时,两拇指先揉肺俞穴,每揉3次振1次。在振的同时,两食指逐渐向下按压缺盆,一直达到小儿最大忍受度。为了取得孩子配合,他制定了特殊的游戏规则。

一开始,他问小孩:“你勇敢不勇敢?”

小孩当然昂着头,好象这个世界上就他最勇敢。

然后告诉小勇士说:“我要点一个最疼的穴位来考验你”

孩子有些惊恐,望着他,也望着妈妈。他不急于动手,却安慰孩子说:“不要紧,如果你受不了就举起双手”。他一边说,一边做着举双手投降的动作。当然,他会向孩子保证:“只要你这样做,我就不用力了”

说完,他抱过孩子让其坐在腿上。两食指按于缺盆穴,开始逐渐加力。

当力度并不是很大,远未达到极限时,他却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勇敢呢?其它小孩早就投降了!”

孩子听到这里有些自豪,满脸的洋洋得意。

他说:“我就不信你不投降!”边说边用力按压,嘴里还发出“呜—呜—”的警报声。到了小孩子明显有疼痛感觉,已经达到最大忍受度时,他不再加力(但保持该力度),可吼出的警报声却一声比一声尖锐、急促,并达到高潮。好似力度还在不断地添加。

“快看!茵茵就要投降了?”他对着孩子,对着孩子妈妈和周围的人高喊。

这时候,孩子真的很疼,但强忍受着。孩子坚毅的目光中充满了委屈,有时还含着泪!

他会很好掌握控时间。大约10秒钟后,他会停下来,然后双手抱着孩子说“你真乖!真勇敢!爷爷爱。”他还会向着小朋友举起双手说“在小小勇士面前,爷爷投降了!”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