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的整理与研究

评论198

【传承链】

代表人:徐谦光、李德修、赵鉴秋、葛湄菲等

【学术思想】

1.“百脉皆汇于两掌”

该流派认为气血不和为病之根。血脉约束并调节气血。欲调小儿血脉,两掌为先。考其常用28个穴位,头面仅有“蜂入洞”、和“洗皂”,其余全在上肢。从而建立起“推两掌-调血脉-治百病”的理论构架。

2.抓主诉、用主穴

该流派在临床并无固定程式,强调根据主诉运用穴位。有此证用此推,无此证不用此穴。各种疾病分型基本与中医儿科和内科相同,完整体现了“理-法-方-推(穴)”的中医思想。

3.重纯阳、清见长

胶东乃鱼盐之地,“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致小儿热病、热证最多,它邪致病也易于热化。故该流派强调清法。常用穴位中,属于凉穴12个,平性12个,温穴仅4个,还很少运用。

4.重脾胃、调中土

该流派重视后天脾胃,处处固护脾胃。中焦有病补脾经多推,久推。虚证推,实证也推(配合清胃经)。该流派肺经和肾经很少推。肺虚补脾经,补土生金。肾虚补脾经,后天养先天。

 

【技法特征】

1.取穴少,用独穴
该流派临床用穴少则1—2个,多不超过5个。急性病主张只用一个独穴。把持之,多推、久推,甚至推数十分钟。穴位少,干扰少,主攻明确,力专,效宏。

2.推时长,频率快
与取穴少相适应,每个穴位推拿时间较长。一般3-5分钟,重点穴位8-15分钟。该流派常规操作频率多在200次/分左右。

3.推与揉,重平衡

推为直线,有上下之别。揉为旋转,有顺逆之分。虚者补之,左旋和上(向心)推;实者泻之,右旋和下(离心)推。虚实不明显,则特设揉法左右同数(如黄蜂入洞、外劳宫、横纹和疮痈局部)和“来回推”的平补平泻法,即“调法”。

4.俱左手

正式确立无论男女只推左手。

 

5.特殊的特定穴

(1)脾经位于拇指第一指节桡侧缘,而不是拇指罗纹面。

(2)胃经位于第1掌骨桡侧缘赤白肉际处,而不是手掌面拇指第二节。

(3)阳池位于手背一窝风穴上3寸,尺、挠骨间中点,非分阴阳之阳池。

(4)列缺位于腕关节尺、桡两侧凹陷内,非腧穴学之列缺。

(5)四横纹位于食中无名和小指的掌指关节横纹,而不是四缝穴。

 

【常用处方】

清肝经同逍遥,补脾经代六君,清小肠功同导赤,清胃经不输泻心,推上三关乃独参,退下六腑喻凉膈,运八卦调中益气,天河水为安宫。上吐下泻不论虚实皆揉板门,大肠经通治泻痢,宜久推。四横纹来回推治腹胀。小天心善通经络、治惊风。内八卦顺运宽胸膈,逆运降肺气。心经罕清,以天河水代之。揉外劳宫治下焦虚寒,一窝风通治寒症,二人上马治肾虚退虚火(各穴均左右揉同数)。

【代表著作】

《推拿三字经》(徐谦光著197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 赵鉴秋著 青岛出版社 1992年。

【地域】 山东省胶东地区。

电费折扣充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