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斜视的根本原因–目系缓急失衡 正斜关键–恢复目系平衡

评论1K

斜视

 

【定义】正常情况下,人体注视同一目标时,两眼均聚焦于该物体形成清晰图象。斜视为注视同一物体时,一眼聚集目标,另一眼却偏离。从而不能形成清晰图象,并且表现为一侧眼珠偏于内或外侧。

【病位】眼睛、肝
【病势】多属于实
【病性】内热为多
【病因】先天禀赋,不良用眼,
【斜视病机】目系失衡,眼球偏移
【斜视理论依据】
一、中医
1.正与斜
自然界天和地上下对称,人体外观左右基本对称。古人据此提炼出生理、标准和理想的“正”的状态。即,无论人体前后、上下、左右、脏腑、气血、阴阳等生理结构和功能,还是疾病发生,还是治疗用药、用推拿、用穴位等,传统中医都强调“以平为期”所谓“平”就是“正”。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的就是“正”。
目珠有二。左右各一,基本对称是谓正。目以视物,左右两眼,趋势一致,协调不偏是谓正。
不正为斜。斜视本质为失之“正”。
身体赖筋骨以正,脏腑赖阴阳气血以正,运动赖伸缩以正。两眼视物赖目系以正。所谓目系,为网络眼球的经络和经筋。
因此,斜视的表现形式为眼球偏移,但其基本病机为目系失衡。
2.目系的内涵与作用
系者,丝也,绪也,连属也。目系也称眼系,目本,为联系、网络、固定眼球的经络和经筋,以及眼球后方与脑相连的组织。
(1)目系与经络
经络与目系的关系主要见于《灵枢
经脉篇》。其中,与目系相连属的经脉有: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任脉等。而阳维脉与阴维脉参与维系眼球位置,阳跷脉与阴跷脉主管运动眼球。
(2)目系与经筋
目系与经筋的关系见于《灵枢
经筋篇》。其中,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网”,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网”。一上一下结网配对,协同作用,管理眼球运动。此外,足少阳之筋、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等也结于眼球周围,司眼球旋转与视物。
(3)目系的功能
对于单眼,有的经络与经筋在内眦,有的在外眦,有的上,有的下,维系着眼球的平衡。对于双眼,经络与经筋左右对称,维系着两眼之间的平衡。
一旦维系单眼或双眼的目系功能障碍,则“正”态失衡,这是斜视根本原因。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其中的转与今之斜视相似。
二、西医
1.病因
1)调节学说 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互相联系,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内直肌强于外直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而近视眼因看近物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减弱,内直肌张力减低,形成共同性外斜视。
2)双眼反射学说 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依靠融合功能完成,为后天获得的特殊功能。如果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功能,就会产生两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发育、眶内筋膜结构异常等,均可导致内外直肌肌力不平衡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 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斜视患者眼位不正,当其注视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斜视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故而出现复视。内斜视眼位向内偏斜。在出生至半岁内发生者称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儿童,患儿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外斜视眼位向外偏斜,可分为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具有较好融像能力,眼位大多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位置,只是偶尔在阳光或疲劳时才表现为一过性外斜眼位。反之则为恒定性外斜视。上、下斜视为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较为少见,但常常引发斜颈代偿。
3.诊断
1)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准确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或诱因、斜视发展情况、做过何种治疗、有无家族史等。
2)眼外观检查
注意患者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睑裂是否等大,颜面是否对称,有无代偿性头位。
3)视力检查及屈光检查
详细检查患者的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
4)遮盖试验
遮盖试验可以简单而又确切地对斜视进行定性检查。
5)检查眼球的运动 观察6个主要运动方向,确定受损眼肌。
6)斜视角检查
健眼注视时,斜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一斜视角。斜眼注视时,健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二斜视角。测量第一、第二斜视角斜角可以协助麻痹眼的诊断,临床上常用方法为角膜映光法、同视机检查法、三棱镜配合遮盖法等。
4.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首先应促使两眼良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眼位。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正位视训练。戴眼罩是治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的主要方法。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减弱)或缩短(增强)一眼或两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肌肉。轻度斜视可以戴棱镜来矫治。正位视训练可以作为手术前后的补充。
2)手术治疗 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斜视手术不仅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手术时机以6~7岁前为最佳。术后通过双眼视训练以增强和保持稳定的立体视功能。
【治疗】
一、原理
1.调阴阳以维系平衡。
2.正目系以纠偏斜。
二、治法
1.中药:枸杞、熟地、女贞子、沙菀子(益精血,柔肝,缓急)、白芍、木瓜、乌梅、甘草(酸甘化阴,缓急舒筋)、伸筋草、舒筋草(调目系)、桑叶、菊花(平肝,清肝,明目)
2
小儿推拿:补肾经、揉二马、点揉命门(滋补肝肾)、清肝经、搓摩胁肋(舒肝、缓急)、不同方向天门入虎口、耳廓牵拉法、捣小天心(正斜)、推移并旋转眼球(直接作用于眼球,帮助斜视恢复)、熨目法(活血化瘀,有助消除眼肌疲劳)。
【注意事项】
1.早发现,早调治。
2.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文献支撑】
《灵枢
经脉篇》
“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
《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素问·骨空论》“任脉……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景岳全书》“网,纲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者也。”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张景岳认为足太阳细筋散布于目上,故为目上网,足阳明细筋散布于目下,为目下网。两筋协同作用,施眼球运动。
《灵枢
经筋》“足少阳之筋……结于目眦为外维”。
“手太阳之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
“手少阳之筋……其支者,上曲牙引,循耳前,属目外眦”
《证治准绳》“目斜视上,黑睛紧小,白睛青赤,肝挟火邪,宜用泻青丸”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