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来顺受

评论347

百度百科的解释:“逆来”是指逆境来临,面对违背自己期待的境况的时候。 “顺受“就是生出顺境时的感受,作顺应自己期待的感受想。“逆来顺受”就是面对逆境的时候,通过转化自己的思想观念,生出顺境的感受。

 

1,多成网站 瞑眩反应篇

应用平常心去默默忍耐(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切莫抱怨,大呼小叫,怨天尤人,丝毫之念都不应该,否则影响疗效;

 

2,多成网站 《易经》与《老》《庄》的关系

人生是包括在宇宙之中的。宇宙时时刻刻在变,人生也时时刻刻在变。《易经》认识到这一点,老、庄也认识到这一点。

现象是时时变易的,而控制现象变易的规律、规则,却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变易与不变的相辅相成。

老、庄是道家,道家的思想当然要以“道”为主。但是“道”的观念,却是在《易经》就奠立了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叫做“形而上者”?“形而上,就是有形之物背后的实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宇宙的根源、宇宙的运行规律、宇宙的主宰、宇宙的创造者。在基督教说,就是上帝,在道家、老庄说,就是自然。因为老子曾说:“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主宰著宇宙人生的变动。这一点,《易经》与《老子》《庄子》都是承认的。但是如何应付宇宙人生的变动?

《易经》重视的是因时、因地、因主观条件、客观状况来作决定。

而《老子》则是看重“道”的反复,而主张取柔、取弱、取反、取下。

至于《庄子》,则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所以,因应宇宙人生的变动,最好的方法,是不分别、计较,进而完全的无所作为,顺其自然。

《老子》看重“道”的反复,曾有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就是说,“道”和宇宙的运行,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朝相反的方向走。因为它不是永远一直线的向前运行,所以强不一定永远是强,弱不一定永远是弱。在短时间内,也许强是强,弱是弱,可是“道”与宇宙人生的变化是反复的。于是在许多的状况下,强者要吃亏,弱者反而要占便宜。因此《老子》主张:

取柔而不取刚,取弱而不取强,取反而不取正,取下而不取上。

他跟一般人的处事态度相反,谦虚柔弱,退让不争,成为《老子》哲学的要点。

 

《庄子》的逍遥思想,主要是求自由、求快乐。

 

人要自由、要快乐,就要挣脱世间的缠累;而人世间的种种变化和变动,让我们的心灵七上八下、患得患失、重重纠缠,以至于不能超脱,得自由、得快乐。因此必须求得与“道”混同归一的境界,才能像“道”一样无待无求,因而快乐逍遥。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此一境界?庄子以为,在变动的宇宙中,会有大小、多少、寿夭、美丑......等差异;但是这些都是变动不居的,不是永远固定的。从“道”的观点来看,任何差异,其实都不存在。就像是幻影一样,一时也许看得如此真实,但是弄清真相,才知道原来都不存在。把人间的一切差异看成一样,而不存在,就是《庄子》的齐物思想。

要想逍遥,就必须齐物,把一切差异看成相同,脱离执著于事物差异的缠累;要想齐物,就必须逍遥,先达到自由快乐的境界,像“道”一样,从这种境界、出发点观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没有一样不是相同、没有差异的了。

总而言之:《老子》看问题,因为认清了宇宙是变动不居的,而变的方向是“大、逝、远、反”“反者道之动”,所以主张我们要柔弱,才能胜刚强;要不争、居后、居下,才会“天下莫能与之争”。

而《庄子》也认清了宇宙是变动不居的,于是人们执著的大、小、多、少,似乎都不是绝对的。变来变去,所有的差别,完全一样。于是,一切顺其自然、逆来顺受、无为无求、不加干预、不加计较。最后,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那就是他的理想:绝对的逍遥。

电费折扣充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