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食物抑制剂的开发与运用–“脾胃俱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评论310

他问学生:“肥胖是不是脂肪过多”

没有一个不点头。

他又问:“脂肪是不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大家又不得不点头。

“能量是不是中医气血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

大家基本上还是同意。

“脾胃是不是气血生化之源?”

当然没有一个人反对。

“那么,肥胖肯定是脾胃俱盛!”

听到这里,下面的学生都瞪着大大的眼睛!

“为什么前面的问题,你们都同意。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却不赞成?”他问。

没有人回答。

“要知道,后面的问题只是前面问题的逻辑推导与必然结果!”他解释说。他想学生们的疑虑只能说明肥胖痰湿论和肥胖(脾胃)气虚论根深蒂固。那个时候,他在学术上很孤单,很无助。但他不怕,他认定他的理念是对的。

他继续问学生:“中医脾胃最主要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主运化。”

“什么是运化?”

“指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以及糟粕的排出过程。”

“详细些”

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详细。况且,学生所学也就只有书上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

“运和化意思不同。运是转运,指将物体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化是变化,指改变物体的性质和特征,化生成另外的东西。”

“喔,还要这样分析。”

“平常我们当然用不着细分。但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他说。

“如何区分?”

“运,俗称物理消化。运必须要有空间,要道路通畅。人体对食物和水液的运包括了张口吃东西,并将这些东西吞入胃,以及将其咀嚼、碾细、搅拌等机械性过程。也包括精华和糟粕物质的物理转输过程。运是从口开始的。但主体在胃。胃主受纳,是货物的集散地和发源地。一个人能吃,顿顿都能吃,经常还饥饿感。提示胃容量大,胃排空快,吃入的食物很快就被转运出去。这是运的功能强盛的表现。”

“那化呢?”

“化,指化学消化。是在各种消化液的参与下水谷发生的化学变化。变化应该是发酵、质变、吸收等代谢过程,应该建立在各种消化酶与各种活性物质基础上。”

“懂了!”

“有人说肥胖病人光喝水也会长胖……”他启迪学生。

“对!我和小朱住一间寢室。为了减肥,她每天基本不吃晚饭,只吃些苹果、梨、草莓等。但仍然胖。你能说她脾胃好?”

“这恰恰说明她脾胃功能超级好!”

“是吗?”

“像小朱一样为减肥,只在晚餐吃些水果和蔬菜的人很多。”

“是啊。她们吃得少,脾没有可运化的东西,怎么能肥胖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表扬学生。

“注意,咱讨论的运化。吃得少,运的就少。但不代表化也少。相反,只吃些水果、蔬菜也长胖,完全可能她们的化超级厉害。”

“化的功能强大?”学生反问。

“对头!”

“怎样理解呢?”

“每个人的消化能力不相同。有些小孩消化能力差,吃啥拉啥。所吃食物穿肠而过。稍微多吃一点就腹泻腹胀。这些小孩当然不会长胖。因为大多数营养成分没有化生成人体气血而被排出了。有些小孩消化能力强,什么都吃,不拉肚子,大便还特别少,特别干,这种孩子难逃肥胖。像小朱那样晚餐只吃些水果和蔬菜,期望能保持身材苗条,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要知道,水果含的糖分和热量很多,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果酸等。水果的营养不亚于动物蛋白。只吃水果都能长胖只证明一点,就是这一类人的脾胃将哪怕只是一颗樱桃和一颗葡萄里的所有营养成分都全部榨取出来,吸收并变成了自身的物质。才会有多余的热量和多余的脂肪,才会长胖。不信,让她们不吃水果,只喝水试试。我敢肯定单纯喝水是绝对长不胖的!”

“有道理!”

“这难道不是运化功能强盛?”

学生这次没有疑虑了。

他总结说:“肥胖患者大多胃口好,特别是小胖墩们,几乎没有不喜欢吃肉,吃鸡,吃鱼的,他们还天天零食不断。简直就是海量!这是‘运’的功能强。吃下去的东西,基本全部被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的物质,这是‘化’的功能强。联系起来就是运化能力强。而运化是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因此,肥胖患儿的本质是脾胃俱盛而决不是所谓脾胃气虚。如果脾气虚,就会运化无力。不能运就不想吃。不能化就形不成自身的蛋白、脂肪和糖分。如此的病理状态怎么能肥胖起来?脾胃气虚只能造成古人所描述的面黄肌瘦的情况!”

听到这里,学生们为他鼓掌。

他兴奋,愉悦。但他知道,这还只是他个人的一种科学假设。他还必须做两件事。其一,要在传统中医文献中找到肥胖与脾胃功能亢奋相关的描述。其二,要进行实验,用数据告诉人们这种假设的正确性。

于是,他跳进大海,漫无目的地畅游。他几乎翻完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古代医籍,期望能在一个明净的夜晚将水中那个又圆又亮的月亮按捺住。

他还带领着一帮人跳下大海。在他的倡导下,全班成立了4个古代医籍学习小组。学生们都下海,都捕捞和探寻,期望能将遗落于海里的那一颗金光闪闪的针打捞出来。

“真是水中捞月,真是大海捞针吗?”

他不相信。

终于,在李杲的《脾胃论》中他们捞到了那个月亮和那颗针。

《脾胃虚实传变论》明确提出中焦脾胃功能可能有余。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他根据后一句“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推测前一句应该是“水谷之海有余,则贪食而形肥”。

“为什么要将原文的腹满改成这样?”学生不明白。

“本段用湖或海比喻中焦脾胃功能。湖或海和湖水、海水应该是两个概念。湖或海指地理和结构特征,水则是它的内容物。海不足指这个湖或海本身狭小,河床浅,容量不大,就容不下多少水。一旦雨水过多,就会洪涝。湖或海有余指这个湖或海深邃宽广,无所不容”

“那‘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如何理解?李杲先生可说的是腹满!”

“对!白纸黑字,说的腹满!”

“那是指腹部胀满”

“不是胀满!”

“不是?”

“你们想想。海有余啊!它深邃无比,变化莫测,哪有容不下区区之水的!”

“不是胀满,难道会是其它?”

“不是胀满!肯定不是啊!!”他几乎吼起来。

“那是……”

“满就是肥胖。”

“满是肥胖?不对吧??”

“怎么不对?”

“满!满!!满和胀肯定不同。胀是主观感觉。满是外观形象。”

“外观形象?”

“对!腹满腹满就是腹部丰满!丰满不是肥胖是什么?”

当然,学生难于接受他的观点。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有些牵强,有些强词夺理。但他却在内心深处敬佩李杲先生在这里所用的“满”字。

“这句经文不能说服你们不要紧。看看下一段!”

这是《脾胃胜衰论》中的一句话。“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这句话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

他告诉学生:“明白了吧!肥胖分两种。一种是脾胃功能特别旺盛,能吃。吃下去的水谷又很快被转运和化生成自身的营养、气血和能量。营养过剩,大量脂肪堆积,就肥胖。另一种是脾胃功能弱,既不能运又不能化,就吃不了多少东西,理应消瘦。后期,这种长期不能食,又瘦弱不堪的人也会胖起来。这是传统中医的‘黄胖’病。这种病在饥荒年月最常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即困难时期的中国很常见。”

讲到这里,他突然提高声音“注意这种肥胖!李昊先生有一个限定词!”

“限定词?”

“对!‘虽肥而四肢不举’。现在请大家将李昊描述的病人画出来。一个病人,吃不下东西很久,全身看起来肥胖,四肢滚圆,但完全动不了。这是不是严重营养不良?”

“怎么同我管的12床--低蛋白水肿病人完全相同!”

“确实,低蛋白水肿,这正是我想说的。这才是典型的脾虚,也确实是水湿。但它本质不是肥胖。肯定不是!它与今天我们所见的肥胖在病史、表现和病机上完全不同!”

任何一种理论如果只是为了理论而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

他曾经报怨肥胖的痰湿理论和气虚理论,就是因为它们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脾是喜燥恶湿的。如果运用二陈汤燥湿,运用五苓散利湿,湿去则燥至,最适宜脾之特性。脾欢喜了,人也就欢喜了,胃口极大提高,大便更加坚实难解(利小水以实大便),因而体重不降反增。如果运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温脾汤等补脾健脾则脾得到助力,运化能力更强,营养物质吸收更多而肥上加肥。

现在,他提出“肥胖-脾胃俱盛”。这一理论对临床可有指导意义了。

“如果脾胃俱盛导致肥胖,大家想想根据这一理论应该如何减肥?”他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学习兴趣小组。

“当然是抑制脾胃功能!”

“不错!这是原则!究竟如何运用?”

学生们开始思考。

他启发:“大家想一想。看如何影响或抑制脾胃的运和化”

“好!”

“先谈运。如何才能运得慢一些,如何让肥胖患儿不再想到吃,不再整天都生活在饥饿的恐惧之中”

“饥饿-恐惧?”

“这是闻所未闻的名词!”

“恰恰是《内经》特有的名词!”

“是吗?”

“《素问 宣明五气篇》有: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

“生理上脾升胃降。如果胃气上逆,当然引发哕和呕。但怎么会与恐沾上边?”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那个年月哀鸿遍地,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没有吃的,心里能不恐慌吗?睡卧能安宁吗?”

“睡卧不安宁?”

“对!平常我们经常说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它解释积食所致的夜啼与不寐。其实,吃饱了,心里不慌,才睡得安稳。过去贫穷的中国人一生中最忧愁,最恐惧的事就是不能填饱肚子。因此,没粮,断顿,饥饿不堪,才会恐惧!才睡不好觉!”

“老师。第一次听你如此解读《内经》。有新意。”

“我是受毛泽东的启发”

“真的?”

“他老人家说:手中有了粮,心里就不慌。不慌,就是不恐惧。”

“有道理”

“为我点个赞!”

学生真对着他竖起大拇指。

“还是讨论如何抑制脾胃功能吧!”他将学生重新引入正题。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让胃排空慢一些”

“让胃容量小些”

“在胃内置入一个气囊,占据空间,使之不想吃饭”

“我看啦。可进行胃部份切除手术”

“让肠蠕动慢一些就会整天饱胀不想吃东西”

“不!应该快一些,使它来不及吸收营养”

“干脆将肠子截掉一段,吸收的场所绝对减小”

“在肠道内培育蛔虫,让它吃掉多余营养。建立起正常生物链”

“蛔虫?多可怕!我觉得应该培育有益微生物去分解和消耗掉营养才对”

“开发食物抑制剂,使人见到肉或糖就烦”

“抽吸掉多余脂肪”

听到这里,他鼓起掌来。他告诉学生这些正是当前减肥领域的新思维和新动向,是非常前沿的思维和研究!

当然,他自己也沉浸在兴奋之中。因为学生们根据他的“脾胃俱盛”理论推导出来富有新意的,与世界接轨的减肥方法!充分说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再谈谈‘化’。看如何能让患者想吃,能吃,不忌口,饱了口福却不会形成多余脂肪?看如何能让人自身主动地将多余的脂肪转化为汗,转化为高歌,转化为活跃的思维和灵敏的反应,转化为每天工作中用不完的劲,转化为帮助睡眠的机器或定时觉醒的开关。甚至通过哪怕只是一阵潮热,一阵心跳,一阵深呼吸和一种血压变化的方式,或者一种好心情就能减掉那些脂肪?”

听到这里。学生一齐鼓掌。大家心潮澎湃,好似他们正在改变历史,正在创造新世界!

肥胖脾胃俱盛理论落实到中医治疗,他有两大设想。

一是开发中药食欲抑制剂。即服用这种中药后,病人就不想吃东西。这让他想到“滋腻”两个字。传统中医“滋腻”指一种粘糊和浓稠状态。由于太粘糊,太浓稠,胃被牢牢粘附在一起动弹不得,运就会缓慢或停止。这原本是某些中药,如熟地、黄精、天冬等的副作用和肥甘厚味食品的特征。但他认为,如果这种滋腻真能减少摄食,那就是中医学对现代科学和保健养生的重大贡献。因为现代西医开发的各种食物抑制剂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会对人体中枢和心血管产生不良影响。

他拟定的中药食物抑制剂有:龙眼肉(味甜而腻)、滑石(能粘附不易消化)、大枣泥(满中)、车前仁(滑腻)等。

他让明明服用。那是一个从早到晚都找东西吃的肥胖孩子。两周后,妈妈说孩子安宁了许多,食欲明显下降。伴随着食欲降低,明明的脸色开始红润,身材开始苗条,性情开始活跃。

二是让脾胃产生的气血不能生成脂肪。他认为,吃饭首先是为了生命,但吃饭决不是只为了生命。饱口福、饱口福,吃饭是享福,是一种乐趣。开发食物抑制剂其实非常残酷,剥夺了公民的幸福和吃的权力。而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为人类服务,是解除人类的痛苦,让人能尽情享乐。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人们敞开吃,海量吃,血压却高不起来,血糖升不起来,形体胖不起来,这才是医学科学追求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吃进去的东西只生成气血,不化生成多余脂肪?他竟然想到中医的另一个术语--碍脾。“碍”字很有意思。咱祖先创立它的时候写成“                             ”。左边石头;中间从止,道路断,桥梁折,不知能行不能行;右边本足(脚),但不畅通,东一足,西一足,到处嗑嗑攀攀,绕来绕去,得过且过,走得艰难。《说文》曰“止也。又距也,妨也,阻也。”显然是妨碍、阻碍的意思。

化是变化。人体的各种变化由气主导。变化的形式如流水般依次进行。传统中医将物质之间的变化和代谢方式称为“气化”。脾对水谷精微的化生是人体重要的气化功能。

“碍脾”就是阻止或改变脾的运化方式。

碍脾原本也是中药的副作用之一。如山药质重碍脾,禹余粮遇水膨胀碍脾,龙胆草、黄连苦寒碍脾,大黄泻下碍脾,五味子、五倍子涩而碍脾等等。他认真分析了各种碍脾的具体情况。开发出以禹余粮、大黄、草决明和隔山消为主药的处方。

这张方子也给一些肥胖患者带去福音。

 

文章来源 公众号: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