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指常用穴位左右(桡尺)端正的考证、意义与运用心

评论1K

在研究推拿调整人体升降过程中,清代小儿推拿名家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对他启发很大。
熊应雄将中指甲根部两侧一左一右两个点称为“左端正”和“右端正”。分别在呕吐门、泄滞门和杂症门中运用。

治疗呕吐,不论热吐、冷吐、伤食吐,还是虚吐,都掐右端正。治疗泄泻,不论何因,欲减少大便次数都掐左端正。左右端正的另一用法为杂症“眼左视”掐右端正,“眼右视”掐左端正。

总之,一定要端端正正。端正了,就不吐不泄,眼不斜了。

根据以上文献,他赋予左右端正升清降浊和正斜视的功能

认真品味《小儿推拿广意》,发现左右端正中间,居然有一个“中平”穴。曰“发热目上视,宜泻心经,掐中平穴。横门中指,俟眼正起指”其后才是左右端正!

从其设计和名称来看,“中平”在中,在先。左右端正分列两旁,在中平之后(介绍)。“中平”,顾名思义,为气机冲和之象,为健康境界,为治疗终极。左右端正应该为中平而设立。即不中,不平,需要调节了,才运用端正。端正嘛,最终目标当然是中平。如何调?朝左倾斜调(掐)右端正,朝右倾斜调(掐)左端正。

其实,升降在人体永恒。“人有气则生,无气则亡”。生生之气最原始,最直观的特征是呼吸。一呼一吸为“息”。呼为升为出,吸为降为入。一升一降之息,体现生命,成就气机运行。有升降则生,无升降则亡。升降和谐则健康,升降紊乱则疾病。无论什么疾病就都可以,而且一定能够从升降失调方面找到原因。如呕吐、呃气、善太息、中风、头胀、目胀、口臭、咳嗽、哮喘、发烧、汗多等是向上向外趋势;便秘、腹胀、癃闭、烦躁等是为不降。腹泻、尿频、放屁、喜静等为向下向内趋势;无汗、疼痛、疲乏、畏寒、感冒等是为不升。

生理没有(病)症状。病理产生症状。说明病理时,有一种力或机制改变了原有健康的升降趋势,形成了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或升之太过和降之太过的基本病机。

升之太过,或当降不降,治疗该降之、清之、泻之。降之太过,或当升不升,治疗该升之、温之、补之。

熊应雄先生一定从“左右者,阴阳(升降)之道路也”。阳从左升,阴从右降中受到启发。从而设立“左端正”和“右端正”。根本原因是期望通过对左和右端正的不同干预,让气机重回“中平”状态。
中平了,就健康,疾病就痊愈了。

本于此,左右端正就不仅仅治疗腹泻、呕吐、惊风、抽搐和斜视。

熊应雄先生原创的中平与左右端正坚定了他根据升降理论调理与治疗疾病的信心。

该如何调理升降呢?

他将目光锁定中指背。指甲根部两侧为左右端正,中间为中平穴。中平在中央,是枢纽,是中轴。左右是针对中轴相对而言的。没有中轴就没有左右。中轴不正,不醒,左右徒劳。于是,在治疗之始,他先掐中平以醒指,以树立中轴。然后才根据患者升降紊乱程度决定用左还是用右端正。

左右端正原书都用掐法。他也用。但他想到,升和降为上升和下降趋势,为线性动作。如果配合上推与下推,则更加符合升降趋势与规律。于是,左端正,他每上推3次掐1次。右端正,每下推3次掐1次。醒指加上实实在在的上推(升)和下推(降),疗效更为突出。

在左右端正的定位为曾经困绕他。

“眼左视,掐右端正穴。右视,掐左端正穴”(《小儿推拿广意》)

“端正在左者,中指端左侧,掐之止泻,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侧,掐之止吐”。(《厘正按摩要术》)

左和右如何确定?

对于施术者,中指甲内侧为左,外侧为右。

对于患者,中指甲外侧为左,内侧为右。

人有左手,还有右手。手背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左右手和手掌的朝向都影响对左右的判断。

解剖学术语是人类认识人体体位和解剖的科学。解剖学发明者一定预见到左和右,内和外等在不同体位下所指向的不同。为此,发明桡侧和尺侧。这两根骨头的相对位置永远不会变。因此,左右端正,最好用解剖学上桡和尺命名。即“桡端正”和“尺端正”。这样才不会糊涂。
操作时,患儿手掌朝下。此时,桡在内,尺在外。内是气机发源地,由内而外为升。外是结果,是极致,由外而内是归宿,理应为降。

池澄清《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文章来源:公众号 廖品东小儿推拿

电费折扣充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